日本:食品“身世”可查
超市里的蔬菜、水果和鲜肉上标明重量、产地和保质期是很常见的,而在日本,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查到它们的“身世”甚至生产者的照片等更多信息。
日本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近乎苛刻。日本积累几十年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公共食品安全管理系统。早在1947年,日本就制定了《食品卫生法》,先后对《食品卫生法》进行了10多次修改。根据2006年新修订的《食品卫生法》,日本开始实施关于食品中残留农药的“肯定列表制度”,将设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对象从原先的288种增加到799种。
2003年,日本出台《食品安全基本法》,在内阁府增设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以便对涉及食品安全的事务进行管理,并对食品安全作出科学评估。另外,农林水产省设立了“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小组”,建立内部联络体制,负责应对突发性重大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溯源制度”也是日本政府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一项食品安全管理新制度,目的是利用当今发达的信息技术,对每一件产品建立生产、加工、流通所有环节的“履历”,将其产地、农药使用情况等通过电子信息进行记录。一旦出现问题,通过记录就能够迅速找到原因,从而避免鱼目混珠、无从查找的现象出现。
欧盟:管理体系完备
近年来,欧盟在食品安全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成立欧洲食品安全局,加强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监管;进行食品安全立法,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快速警报系统及其他措施,快速应对食品危机事件。
欧盟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强调食品安全要贯穿从农场到餐桌整个食品链当中,从原料的生产到最后的消费。
从食品安全运作的管理机制方面分析,欧盟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个:一是成立了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二是建立了标准和法律体系作后盾。
欧盟的管理体系由政府或组织间的纵向和横向管理监控体系构成:其中纵向的是指由欧盟委员会成立食品安全的最高管理机构及其下属的分布在各个成员国内部的各个专业管理委员会;横向的管理体系是指由若干专业委员会构成的覆盖全面的网络体系,如植物健康常务委员会、兽医常务委员会等。
这两个体系各部门互相监督、互相影响,构成一个保护欧盟居民免受污染食品(农产品)侵害的网络体系。为了统一协调和管理,2000年,欧盟又成立了食品安全管理局,负责监测整个食物链,承担多项重要职能。
美国:检查官“蹲点”食品厂
美国在食品安全方面拥有出色的记录,民众对食品放心度普遍较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国围绕着“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流程,重点抓可能通过日常饮食渠道危害健康的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在美国,食品加工的各个环节都要接受农业部、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检查官的监督和检查。食品加工厂必须为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检查人员提供专门的办公室,供其驻点检查,以防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为了保证食品安全,食品加工厂每次还要提前把样品送到指定的研究所检验。检查官也会通过农业部的渠道,把抽样检查的食品送到他们自己的研究所检验。
在肉制品检验过程中,如果发现原料有问题,就会追查到屠宰场。不过,屠宰场也有政府派驻的检查官“驻扎”把关。通常,送到食品加工厂的肉类要经过检查官检验,包装盒子上都贴有检查官签发的合格证。从加工厂出去的食品也要经过类似程序。食品进入超市,加工厂和商店相互协作,以确保食品卫生、不变质,并继续接受食品管理部门的检查。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还会有检查官来抽查,“双管齐下”。为了防止常驻检查官与厂家相处太熟有私交,政府规定驻厂检查官必须每6个月换一次,不许接受礼品等,如发现有违规情况立即解职。
|
|
向上 |
|
|
|
|